星期四, 九月 14, 2006

2006年9月14日:学问还是侍奉

2006-9-14 星期四(Thursday) 晴

  
  正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的某君来访,提到多年未见的一位老师,不胜唏嘘,不尽感叹,特此记录如下:
  
  1,多年未见,老师依然在专研当年博士论文的主题,并且想在已编辑惶惶五大卷之后继续标点、编辑、印刷和派送。其中的费用,泰半来自亲友的支持。
  
  2,老师的独子已经长大,大概正在读初三,恍惚七年已过,当年羞涩的小男生,不知现在有多么的飒爽英姿。他在中国出生,汉语当比他的母语让他更觉亲近。
  
  3,老师现在正收养着五位残障儿童,三到四岁不等,把很大一份的精力用来侍奉这些将来可能不能成婚、甚至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周边的一位老教授受其感动,捐出家中的平房,供老师建立一处爱心的家。其中运转的费用,泰半也是来自亲友的支持。
  
  4,老师颇像当年深入边陲、走进深山的传教士,与各方面均有不错的关系,甚至安全部门的人对他也颇有好感,知道他真是一位义人。
  
  5,想到老师这样的人,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如同当年在北美一样,真想在上帝面前,为着祖国欠传教士的债献上不住的感谢。可是,直至今天,他们却依然因为少数人的邪恶被当作所谓的走狗与特务。
  
  6,忽然想到,老师到中国已有十六年。我的另一位老师,美国名校博士毕业,也把充满学术创造力的十多年时光留在中国,直到前不久才回到母国,继续传讲关于中国的课程,充当美国学术界的一名新兵,而当年的某位同学已然成为世界级的学者。
  
  7,愿上帝祝福老师们佳美的脚踪,无论到哪里,无论做什么,都满有神的喜乐和平安!

星期二, 九月 12, 2006

2006年9月7日:怎样的世代

2006年9月10日:雪夜读书
2006-9-11 星期一(Monday) 晴
  
这是古人认为最为快乐的事情之一。今天读到赫赫有名的领袖传记《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张戎、Jon halliday著,张戎译,香港:金钟出版社,2006年),心头不断在震动,被灌输的历史被完全地颠覆,当然不足全信,但是足可挑战良知与理性。中国人真的如此可悲吗?和平时期真的有7千万人就此无端送命吗?不仅肉体被消灭,环境和灵魂更是遭受百般摧残,就为了一个人的滔天欲望,为了所谓的权力和利益?历史究竟是什么?真相又在哪里?
  

2006年9月9日:三十
2006-9-9 星期六(Saturday) 晴
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毛泽东离开人间30周年;
  
台北,30万人倒扁静坐零周年。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仅作记录而已。


2006年9月7日:怎样的世代
2006-9-7 星期四(Thursday) 晴
    
早上起来,边吃早饭,边和老师聊天。老师讲了很多似乎过去、但尚未过去的故事,记录点滴如下:
    
1,那时候,老师早年丧父,由于出身不好,被开除公职的妈妈带着全家五位弟兄姊妹,挤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木屋里。好在刘彭当时力主“三自一包”(自留地、自负盈亏、自由市场、包产到户)的政策,在舅舅的资助下,妈妈湊购30多钱,买回大量小人书,拆下门板,在局促的家中摆起图书摊,一分钱看三本,家里的弟兄姊妹必须帮着看摊,省得有人偷书。确实有人偷过,比如价值四、五毛钱的《茶花女》。而且,看摊的时候绝对不能坐着,以防客人看到满了,就不光顾。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夜晚的时候,全家六口人一起数算着硬币的数量。一天总有一、两块钱的收入,一月下来,大概有四十元左右,比当时小学老师的收入还高。生意最好的时候,是过年的时候。小朋友大多有些压岁钱,一天能够有八、九块钱的收入。一家人由此得以生存下去。
  
吃饭的时候,由于凭票供应的缘故,家里大米不足,妈妈捡来被抛弃的菜叶,剁成碎片,掺入米饭,按照年龄分配。当时老师梦想,家里要有一个能平稳放下碗筷的板子或桌子多好!那该有多幸福呀!全家的餐桌就是水缸上的木板盖,不能平稳地放下几只碗。
    
家里穷,买不起水桶,只有一个水桶,几乎每天兄弟俩都要去打水,不是一人担水,而是两人一起挑水。当时,一分钱打两桶水。兄弟两人每次要跟负责打水的说好,“我们这一分钱,刚打完一桶,马上回来再打第二桶”。每次打水都得跑两趟,而且还要忍受路人的指点,两个小伙子这么没有力气,居然两人跳一桶水。
    
2,70年代初,老师在号称天堂的大西南山区当民办教师,是方圆几十里内唯一识字的人。那里没人见过马,不知道马是什么东西,也没有见过城市,费了半天劲,才搞明白,城市就是走路不用看脚下、省得摔倒的地方。
    
当时,离所谓的自然灾害已经过去快十年,即使在有山(因为有柴打)有水(因为不用买水)的所谓“天堂”,也有不少人家因为饥饿要么全家死亡、要么全家出外逃荒,留下一座座空屋任人评说感叹。为什么?这些人家都是所谓地主或富农的后代,必须承担繁重的徭役,比如给几十里外的公社供应柴火,根本无力顾及农活,何况分配的田地也不够好。十八九岁的姑娘饿得直在地里哭,惹得旁边的贫下中农也跟着落泪。十八九的她完全没有胸部,看起来跟十二三岁的丫头没有区别。她的父母实际年龄只有40岁左右,看起来却苍老得像60多岁的人。
  
队长或支书家的条件是最好的,因为总能有几块腊肉挂在那里。在当地人眼里,谁家还挂着去年甚至前年的腊肉,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值得羡慕的事情。
    
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层层下达的政治任务,不管是山里,还是近郊,农民都必须种植两季稻,一季插秧时太冷,二季临近收割时打霜,结果两季颗粒无收。近郊的农民因为上边抓得紧,无法开垦自留地。而山里的农民,只好偷偷地开垦自留地,有时整月吃萝卜,有时整月吃白薯,有时候整月吃白薯苗,就这样一点点地熬日子、求生存。
    
突然想起来这两天看/听到的一点资料,当刘邦进入秦地之时,因为爱护民众、约法三章的缘故,秦地的群众居然主动提出供养刘邦的军队。可见民间之富足。另外,在精心包装的样板戏“沙家浜”中,老奶奶一家居然能养十几个伤员,而且不止十天半月,这又是怎样的丰富呀?

3,家乡的亲戚,老来得癌,没钱看病,只好等死。平生最风光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儿子请朋友开小汽车,把她送回村里。她最大的梦想是,儿子将来能够当上官,不管是多大的官。做学者有什么样?
  

2006年8月24日

2006年8月24日
2006-8-24 星期四(Thursday) 晴
  
  忽然之间,在图书馆里坐不住了,不想翻译,也不想看书。于是,回到屋里,等室友回来后一起下山逛书店,因为有几本书想买。
  
  1,现代神学与巴特
  
  在道风山的这两个多星期以来,我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清晰。为什么要关注哈纳克的《基督教的本质》及其基督论?其目的在于以哈纳克这个世纪之交的大人物为个案,梳理巴特之前、从施莱尔马赫以降的现代神学思想史,大体搞清楚巴特之前的现代神学家如何面对启蒙和现代性,如何做出适应、调整自身的信仰理解和神学方案,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诠释和评估巴特打下坚实的神学思想史基础,争取在当下文化处境和教会传统中提出一种可能的神学进路。
  
  现代神学并非某人所说的乏善可陈、苍白无力。比如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恰恰为巴特的宗教批判提供了最为丰富的营养?若现代神学真的如此不值一提,巴特何必要花费心力讲授十九世纪神学思想史,撰写这样一部煌煌巨作?
  
  刘的思路当然是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一种参考。不过,他以往对个体我信立场与姿态的强调,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忽略了中国具体的文化政治社会处境、中国教会所具有的历史和传统。当然,他的这种立场很可能只是一种生存策略而已,并非他真实的目的和理想。他现在的转向古代、批判现代,尤其值得注意,尽管他表面上不再发表神学问题的文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教会自身的传统,也并非一无是处:要么投降派、要么顽固派?
  
  
  2,打牌与学术界
  今天中午,与著作超身的Prof. W.再次坐到一起,东拉西扯地聊了一会。不知出于教授的点拨,还是出于自己的顿悟,忽然发现,学术界和自己平时喜欢的打牌有不少可比较之处。
  
  2,1 参与人员
  打牌参与人员一般不得少于四人,君不忆,大学楼道中常回想着“三缺一”的吼声?
  学术活动的参与也需要培育市场,人越多越好越红火,这样刊物也多,出版著作也多,书店也多,大家热热闹闹,其乐也融融!
  
  2,2 人员表现
  参与人员不必个个热衷此道,重在参与。牌技好的并不代表必胜。
  打牌过程中,人员表现各异,有人始终一言不发,按部就班地出牌,有人不停发声,东评西论。
  
  2,3 出牌与写作
  打牌需要训练后才能熟悉游戏规则,一旦掌握游戏规则,不管牌技高低,都能按照牌理出牌,不管什么样的牌,打得都不太难看。
  写学术文章大抵如此,一旦掌握写作技巧,不管学问深浅,都能按照学理写作,不管什么样的资料、观点,写得至少都能发表。
  
  2,4 牌技与学养
  牌局并不能体现牌技的高低。牌技差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他/她手中的牌好,只要大家都按牌理出牌,他/她肯定赢定了。
  学术成果同样也不能体现学养的高低。学养低的人往往占据学术要津,因为他/她手中的资源丰富,只要按照游戏规则运作,赢面相当地高。
  
  瞎写一通,到时候再改吧。

2006年8月29日:智慧、时间和道德

2006年8月29日:智慧、时间和道德
2006-8-29 星期二(Tuesday) 晴
  
刚睡下还不到一个小时,就从梦里被惊醒。对于我来说,睡觉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但是,若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我必将能够坚定地走下去。睡觉前读到唐崇荣牧师的讲道记录(《上帝的道与历史的动向》,唐崇荣神学讲座17,台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 2003年1版二刷),已经全然没有五年多前在北美乡间初读时的震撼,但是依然会被有所触动或遭到挑战。
  
唐崇荣牧师说,圣经把智慧、时间和道德三者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超越了希腊哲学对时间的理解。在时间的进程中,我们有对过去有着切身的经历意识(the consciousness of personal experience)、对未来的好奇意识(the consciousness of curiosity)和对现在的挑战意识(the counsciousness of living chanllegen)。
  
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不同的状态中,自我应当真正活生生地活着,在自由之中作出决定,并且负有责任感的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正在构造的自我历史。历史是记录,是见证,更是审判官。
  
个人历史的之所以可能或有意义,在乎上帝之道的贯穿。是否这也可以被理解为吾道一以贯之?
  
另外,时间不应单单属于或出于自我意识的构造。我在时间中,时间在我观念中,这是否也是一种互寓互居的动态关系?那空间呢?
  

2006年9月8日:珍贵的东西

2006-9-8 星期五(Friday) 晴


这几天,一直都因为与老师的谈话,感到心情沉重,虽有信仰的依托,却依然对祖国的前途感到绝望,颇有鲁迅艰于呼吸视听之感:街头的乞丐、社会的乱象、腐败、无耻、下流、种种末世般的景象与心态。这段时间,刚刚读完易中天品读中国书系的三部,又继续读起多年前就已闻名的余世存编写的《非常道》,不经意之间读到张爱玲的一句话,感到非常的安慰,在这白纸黑字的书上第一次用绿色的荧光笔着重标出这句话:“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都会发现珍贵的东西”。
  
陡然之间,对张爱玲的印象又好了不少。记得大学时,蒙中文系朋友的推荐,也买来安徽文艺出版的张爱玲文集,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当时的我,还沉浸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类文豪的思想试验中,对张爱玲娇柔的市民气息、以及余华造作的肤浅思想实在不能感冒。之后,又是一位朋友的偶然提醒,读到张爱玲的一首诗歌,大为惊异!改次应该转贴于此,以供不时的诵读和体味。
  
  
关于前段时间的翻译,所里初评不错,不知道最终的效果如何。之于我而言,已经尽心竭力,虽然遗漏和错误在在难免,但已问心无愧。我现在不再追求结构对应的直译,而是尽量拆散长句,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语句表达作者的意思,当然,倘若增添字词尽量会加[]号标明。对于我来说,原文意思在汉语中的准确传达是最重要的。在其中,关键词语的翻译应尽量注明原文,让同行可以更精确地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006年9月5日:往下札根,向上结果

2006-9-5 星期二(Tuesday) 晴

这句话,初看到时只是匆匆扫过,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大概在五年前一个阳光明 媚的主日,离911的突然爆发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我在新泽西的一间教会又看到了这句话。就这样,因着窗外和煦的阳光和牧师温暖的话语,这句话慢慢地开始沁 入我的心灵深处,逐渐成为我信仰道路上的良伴诤友,时时给我提醒和警觉,更给我沉静和执着,让我在各样的处境中都可以期盼得着秘诀,以喜乐和平安的心数算 自己的日子。
  
在诺大的开元居,我已单独渡过一个紧张与专注的周末。今天下午,在期待之中,边校着刚刚完成的译稿,边等着姗姗来迟 的老师。晚上,两颗敏感因而沉重的心彼此交流,因着人的理性早已丧失了信心和意义、做好了随时自绝的准备,却因着信仰的力量在期待之中盼望上帝国的到来。
  
为着恶贯满盈的所多玛,亚伯兰罕与耶和华讨价还价,希望耶和华不要毁灭该城。耶和华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倘若该城最少只有十个义 人,耶和华也不会毁灭该城。所多玛居然找不出十个义人。于是,“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 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
  
简单地估算一下,假若所多玛城当时大概有一万人,也就是说在一千人中至少要有一个义 人。推展开来,在十三亿人中,若一百万人的中等城市中至少有十位义人,则至少有一百三十万义人,上帝必不会毁灭那国,尽管它的不义如此肆虐、罪恶如此滔 天。就在这时,“犹大家所逃脱剩余的,仍要往下札根,向上结果”这句话完整地呈现于我的心田。这句话说得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信仰与生存状态,更是我当追求与 努力的方向:不自绝、不绝望,在这黑暗的世代见证上帝的光明,在期待之中盼望那未来的。作为学者,我这未来的身份与作为改变不了什么,无非培养几个优秀的 学生而已,然后继续牢骚和抱怨下去。但作为上帝的余民,我所做的一切才可能真正地发生效用和意义,与自己的祖地母国一起走出这悖逆的世代。苦难的自我欣赏 不能沉溺,凤凰的浴火重生不该期盼。感谢上帝,至少我祈求上帝赐我力量、智慧和勇气,尽力做好当作的事,尽管会有干扰和中断、甚至苦难和死亡在前头等我。 可是,我是那余民中的一员?我会象萨特笔下的僧人一样,整日整夜为世界祷告吗?也许,这正是上帝让我进修神学的原因所在?无论如何,当作的事情已经十分清 楚,我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带着绝望,也带着希望。我无力扮演上帝,也不愿扮演上帝,我只愿成为吾国吾民中那逃脱剩余的人,不做那黑暗权势的奴仆,不要 麻木不仁,不要有意无意的同谋。愿上帝祝福这国这民,原谅我这不可救药的民族主义者的痴人说梦!

  

星期六, 九月 02, 2006

转贴:亚里士多德辨认古代文献的三项标准

任何古代文献是否可靠,取决于它在历史的长河里是否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让我们来看看,文献的真实性如何评估的,而新约圣经与诺斯替福音书是否都能达到标准。

在古希腊世界,亚里士多德的学识影响深远,至今还有它的影响力。印刷术发明以前,亚里士多德使用非常符合逻辑的标准,来辨认古代文献的可靠性。

他列出三项禁得起时间考验的标准如下:

(1) 事件的纪录者是否是事件的见证人?

(2) 我们有多少该事件的纪录版本?这些版本中关于此事件的描述有多接近?

(3) 在此文献之外还有其它资料能左证此文献的主张吗?

直到今天历史学家们都沿用着这三项标准,它们是文献鉴别学的基础。这些标准帮助我们认识新约圣经的可信度,是能够禁得起时间考验的。

(原文出处待查,转引自http://www.rbcasia.org.sg/ds/gb-dstxt.php?txtid=GZ1117&displ=03m&lang=gb)

星期四, 八月 31, 2006

耶稣诞生故事中的梦与星星

这是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饶有趣味的题目。现在看来,这主要是一个宗教史进路的题目,可能涉及到当时埃及和巴比伦对梦的理解和星象术。权且记录于此,有生之年,至少希望看到有关的研究成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出现,岂不快哉?

但是,反过来想,即使在宗教史的进路对耶稣诞生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宗教-文化、甚至政治背景有了足够充分的了解,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多更深更好地了解其中的神学吗?这对于理解和认识耶稣的身分和相关的基督论又有多少帮助呢?再往外说,若撇开从上而下的基督论不谈,从下到上的基督论在何种程度上是可能且合法并正当的?

希德英中神学术语对照表

以Helmut W. Ziefle的《Modern Theological German: A Reader and Dictionary》(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1997,second printing 1998)为基础,再辅以德德和德汉等词典,时不时做一些抄录和翻译的工作,也许到了未来的时候,可以成为一部可用的基本工具书,为未来的神学世代做一点菲薄的基础工作。当然,若有可能,最好加上希伯来文和古希腊文。就从今天开始i做起吧,坐一点是一点。不求速度,只求继续在爬行就好了。


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箴言》6:6


Aa
希腊文:
德文:das A und das O
英文:Alpha and Omega
中文:阿拉法和俄梅戛

圣经例句:
启1:18:
I am Alpha and Omega,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ing, saith the Lord, which is, and which was, and which is to come, the Almighty.
主 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乃希腊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启22:13:
I am Alpha and Omega,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the first and the last.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

约翰福音中的多马形象

正准备去做饭,突然想到这可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可以就此作一些集注性的工作。于是,利用小乐堡搜索引擎,先把直接提到多马名字的相关经文摘录于下,以后若有机会,就借助Aland的本子和其他工具书,下番功夫,根据上下文和约翰的神学立场与理解一点点地注疏。前人经年累月地注疏,三月不曾窥园,不知节气变化,的确值得敬佩。


约(Jhn) 11:16 多马,又称为低土马,就对那同作门徒的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
Then said Thomas, which is called Didymus, unto his fellowdisciples, Let us also go, that we may die with him.

约(Jhn) 14:5 多马对他说,主阿,我们不知道你往那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
Thomas saith unto him, Lord, we know not whither thou goest; and how can we know the way?

约(Jhn) 20:24 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抵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But Thomas, one of the twelve, called Didymus, was not with them when Jesus came.

约(Jhn) 20:25 那些门徒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
The other disciples therefore said unto him, We have seen the LORD. But he said unto them, Except I shall see in his hands the print of the nails, and put my finger into the print of the nails, and thrust my hand into his side, I will not believe.

约(Jhn) 20:26 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
And after eight days again his disciples were within, and Thomas with them: then came Jesus, the doors being shut, and stood in the midst, and said, Peace be unto you.

约(Jhn) 20:27 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摸原文作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Then saith he to Thomas, Reach hither thy finger, and behold my hands; and reach hither thy hand, and thrust it into my side: and be not faithless, but believing.

约(Jhn) 20:28 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
And Thomas answered and said unto him, My LORD and my God.

约(Jhn) 21:2 有西门彼得,和称为抵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
There were together Simon Peter, and Thomas called Didymus, and Nathanael of Cana in Galilee, and the sons of Zebedee, and two other of his disciples.

翻译小识:德文Aktualität, Realität und Wirklichkeit辨析

这两天,读到某著名教授和翻译家的译文,对其中“属神现实”一词感到奇怪且不解,于是查阅原文,却发现德文原词为:die göttliche Wirklichkeit,应该翻译为“神的真实[性]”。在此,教授似乎有所误解或误译。

兹此据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örterbuch (5. überarbeitete Auflage, Dudenverlag, 2003)和汉语界(笔者所见)最好的、瑕不掩瑜的《新德汉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编译出有关术语的精确含义:

1, Aktualität, die, -, -en;外来词,源自法文actualité,可参aktuell
1,1 (常用复数)gegenwärtige Wirklichkeit, Bedeutsamkeit für die unmittelbare Gegenwart, Gegenwartsbezogenheit, Zeitnähe 现实[的真实]性、[对当下的]现实意义、现实相关性、现实/代
例句: Der Film ist von außenordentlicher Aktualität.
etwas gewinnt, verliert an Aktualität

1,2(复数)Tagesereignisse,jüngste Geschehnisse 当天[发生的重要]事件、最近[发生的]事情


2,Realität, die, -, en;外来词,源自法文réalité,参中世纪拉丁语realitas
2,1 (常用复数)意同Wirklichkeit 真实性
例句:Die Realität sieht nicht so aus.

2,2(常用复数)reale (1) Seinsweise 实在的存在方式?
(real (1), [bildungsprachlich] in der Wirklichkeit; nicht nur in der Vorstellung so vorhanden, gegenständlich)
例如: die Realität der platonischen Ideen

2,3 tatsächliche Gegenbenheit, Tatsache, 现实性,实际情况,事实,现实处境
例如:die [wirtschaftlichen] Realitäten sehen

2,4 (奥地利语)Immoblien 地产,不动产


3, Wirklichkeit, die, -e, -en;参晚期中古高地德语(最晚至14世纪中叶)wirkelicheit

[alles] das, Bereich dessen, was als Gegebenheit, Erscheinung wahrnehmbar, erfahrbar ist
关键在于可以感知和经验的现象,真实[性];现实,事实,实际
例如:die raue, harte, heutige, gesellschaftliche, politische Wirklichkeit;
die graue Wirklichkeit des Alltags;
Sein Traum ist Wirklichkeit geworden (= Sein Traum hat sich verwirklicht).
die Wirklichkeit verfällen, entstellen, verklärenö
Unsere Erwartunggen blieben hinter der Wirklichkeit zurück (=erfüllt sich nicht ganz).
In Wirklichkeit (=wie sich die Dinge verhalten) ist alles ganz anders;
sich mit der Wirklichkeit auseinandersetzen.

《第一亚当与第二亚当》中译本导言

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 著,
《第一亚当与第二亚当》(Wer ist und wer war Jesus Christus? Schöpfung und Fall),
王彤 朱雁冰 译,
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现代系列,2001年。

这份50页的中译本导言,颇见功力,不仅在规范上严谨细致,而且在神学上颇有见地,真是大陆基督教研究界/神学界罕见的一篇文章。

正是这篇文章,让我对作者张贤勇牧师充满了敬意。他没有博士头衔,被中山大学哲学系破例聘为副教授,的确受之无愧!千里马遭逢伯乐,幸甚幸甚!考虑到中国学界的具体处境,套句张牧师在说明中引用过的一句话:有缺点的英雄毕竟是影响,而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苍蝇(语出鲁迅)。

以下简录刘小枫说明、张贤勇导言和笔者回应间杂如下:

1,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1,1 魏玛乱局与朋霍费尔的讲演课
在魏玛共和国的混乱时局中,朋霍费尔在大学开讲《创世记释义》(1932/33WS)和《基督论》1933SS)(多默按,刘误为春季学期?应为夏季学期),讲义后来分别以单行本出版面世,前者名为《创造与堕落》(多默按:刘译为创世与堕落),后者名为《谁是今在与昔在的耶稣基督?》。
(多默按:此种译法颇有道理,颇现作者功力,但是由于手头没有德文原本,不敢100%表示认同,倘若war在前,ist在后,则有可能译成从始至终,谁是耶稣基督,此种译法的盛景根据比如来12:2,“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或作“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是今在的耶稣,难道朋霍费尔的基督论在于从临在的基督或者说复活的基督理解耶稣的一生及其所带来的启示,很有意思的回溯诠释法?)

朋霍费尔为什么在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动荡时刻讲“第一亚当”和“第二亚当”的事情?从其《伦理学》手稿来看,神学家朋霍费尔当时考虑的绝非单纯的神学问题,但他思考民族-国家的伦理和命运问题,又须臾没有离开基督神学的思路。
(多默按:根据张的导言,当时朋霍费尔的政治意识有如此强烈吗?最多初现端倪罢了,不管是未成熟的主动的意识和追求,还是被动的时代精神的反映。而且,倘若真有什么政治理念在其背后,他为什么又不在讲座之中有所透露了?后者他至少可以跟周围亲近或者他看得起的知心人沟通一下呢?不知道刘的理据何在?还是一贯理路使然?)

回想从五四运动到今天,敝国教会的诸多神学家同样在民族-国家的历史动荡时刻宣讲上帝创世和基督临世的大义,却显得以求适时,甚至穿凿诡辩。对于汉语学界,《第一亚当与第二亚当》仍不失开枳棘、靖噬毒的思想力量。
(多默按:难道这句话才是刘有上述表态的真正目的?借西讽中?不过,他的批评全然在理,也完全符合信仰,投降派是要不得的,自己的家当全都败光了,更别说要为国为民做点真正的贡献。)
(多默按: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表达。枳,zhi,第三声,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上有刺,叶伟复叶,有小叶三片,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浆果球形,黄绿色,味酸苦。也就枸橘。靖噬毒,平定。)


1,2 两书的出版排序
张贤勇牧师看出朋霍费尔基督论的尖锐处以及两次讲课的内在理路,因而提出,《谁是今在与昔在的耶稣基督?》理应在前。
(多默按:尖锐处何在,内在理路如何?Abwarten und Tee trinken! 耐心等候,需要再次细看张的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