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九月 12, 2006

2006年8月24日

2006年8月24日
2006-8-24 星期四(Thursday) 晴
  
  忽然之间,在图书馆里坐不住了,不想翻译,也不想看书。于是,回到屋里,等室友回来后一起下山逛书店,因为有几本书想买。
  
  1,现代神学与巴特
  
  在道风山的这两个多星期以来,我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清晰。为什么要关注哈纳克的《基督教的本质》及其基督论?其目的在于以哈纳克这个世纪之交的大人物为个案,梳理巴特之前、从施莱尔马赫以降的现代神学思想史,大体搞清楚巴特之前的现代神学家如何面对启蒙和现代性,如何做出适应、调整自身的信仰理解和神学方案,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诠释和评估巴特打下坚实的神学思想史基础,争取在当下文化处境和教会传统中提出一种可能的神学进路。
  
  现代神学并非某人所说的乏善可陈、苍白无力。比如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恰恰为巴特的宗教批判提供了最为丰富的营养?若现代神学真的如此不值一提,巴特何必要花费心力讲授十九世纪神学思想史,撰写这样一部煌煌巨作?
  
  刘的思路当然是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一种参考。不过,他以往对个体我信立场与姿态的强调,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忽略了中国具体的文化政治社会处境、中国教会所具有的历史和传统。当然,他的这种立场很可能只是一种生存策略而已,并非他真实的目的和理想。他现在的转向古代、批判现代,尤其值得注意,尽管他表面上不再发表神学问题的文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教会自身的传统,也并非一无是处:要么投降派、要么顽固派?
  
  
  2,打牌与学术界
  今天中午,与著作超身的Prof. W.再次坐到一起,东拉西扯地聊了一会。不知出于教授的点拨,还是出于自己的顿悟,忽然发现,学术界和自己平时喜欢的打牌有不少可比较之处。
  
  2,1 参与人员
  打牌参与人员一般不得少于四人,君不忆,大学楼道中常回想着“三缺一”的吼声?
  学术活动的参与也需要培育市场,人越多越好越红火,这样刊物也多,出版著作也多,书店也多,大家热热闹闹,其乐也融融!
  
  2,2 人员表现
  参与人员不必个个热衷此道,重在参与。牌技好的并不代表必胜。
  打牌过程中,人员表现各异,有人始终一言不发,按部就班地出牌,有人不停发声,东评西论。
  
  2,3 出牌与写作
  打牌需要训练后才能熟悉游戏规则,一旦掌握游戏规则,不管牌技高低,都能按照牌理出牌,不管什么样的牌,打得都不太难看。
  写学术文章大抵如此,一旦掌握写作技巧,不管学问深浅,都能按照学理写作,不管什么样的资料、观点,写得至少都能发表。
  
  2,4 牌技与学养
  牌局并不能体现牌技的高低。牌技差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他/她手中的牌好,只要大家都按牌理出牌,他/她肯定赢定了。
  学术成果同样也不能体现学养的高低。学养低的人往往占据学术要津,因为他/她手中的资源丰富,只要按照游戏规则运作,赢面相当地高。
  
  瞎写一通,到时候再改吧。

没有评论: